洛陽東郊的馬坡小李村,村頭的牌樓上方就是銷售洛陽鏟的廣告牌。60多歲的老葛在公路邊開了家店,門頭上寫著“老葛探鏟”和他的手機號碼,兩側的鐵門上,“探鏟、扎桿、鏟刃在此”的字樣格外醒目。店內有盜墓用的全套工具,每個上邊都標明了價格,用于探測取樣的小鏟每把70元,掏洞的大鏟每把110元。對于陌生的外來者,老葛只肯介紹每個盜墓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不愿多談銷量及主顧情況。他只淡淡地說:“沒法判斷買家身份。”
另一家“孫記洛陽鏟”,不但在孟津開了一個家門店,還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網店,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古鏟、普探鏟、泥(套)探鏟、破磚鏟、掏沙鏟、平鏟、撬鏟、灰樁鏟、炮眼鏟、刷鏟、取土樣鏟、考古手鏟、筒子鏟一應俱全,科考探針、扎桿、帶土樣針、高強度考古繩子和水下金屬探測器應有盡有。
盡管該店特別注明“嚴禁用于非法盜墓”。但不可否認,絕大多數洛陽鏟被盜墓者所購。
在洛陽,一家作坊每個月銷售出3萬元的洛陽鏟很平常,大的盜墓團伙一個月就會有數萬元的訂單。
公開銷售的不僅是洛陽鏟,在洛陽的一些古玩市場,盜墓時能用上的礦燈、各種型號的手電筒和修復文物所用的各種電動工具(電動刻字機、臺式磨光機等)也有專門柜臺出售。
<
洛陽有文博城、天子駕六、三硯居和民俗博物館四大古玩市場,記者在上述市場調查時發現,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是在半公開的狀態下出售的。文博城一位商戶指著記者手中的一件三彩馬說:“你手里這個是現代仿品,旁邊那個是剛從墓里挖出來的。”
業內人士稱,在市場內地攤中擺放的都是現代人做出的工藝品,而有柜臺和門面的基本上都有真東西,只是精品不是擺在柜臺上或店里,懂行的人看到一些配件或是通過朋友介紹才會交易。
在三硯居古玩市場內,來自孟津縣平樂鎮的一位商戶告訴記者,在洛陽搞古玩,手里沒幾個真家伙肯定混不下去。他每個星期都回老家一趟,從盜墓者手里邊買東西。
魚龍混雜的大陸古玩市場,洛陽能在全國文物藏家眼中保持穩固地位的根基正是真文物多,數量大。
這位商戶的固定合作伙伴來自廣州、鄭州、西安等地,遇到價值高的文物,他也會帶著主顧直接找盜墓者看貨。
該商戶家所在的平樂鎮及相鄰諸鄉鎮以古墓聚集聞名,在1980年代開始的一輪盜墓風潮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挖過墓”。 一位28歲的村民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盜洞,經常有貪玩的孩子不小心墜入其中,渾身泥土地出現在教室內。
當年的盜墓者中,有一部分開始在洛陽開店,上述商戶家所在的村里有5個人開了古玩店,每人在洛陽都有三套以上的房產。
在記者走訪的一些村莊中,一些裝飾氣派的小樓隨處可見,而這些樓房的主人都是農民身份,無外出從商和打工經歷。接受本刊采訪的盜墓者稱,“盜墓發家的在我們這兒不稀罕,大多數人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盡管風險大,但運氣好了,一個晚上就能蓋樓取媳婦。”
與平樂鎮相鄰的送莊鎮鳳凰臺村,村頭一塊剛澆過的麥田里,記者看到17個盜洞,平均每兩三米遠就有一個,這些回填過的盜洞過水后均出現了塌陷跡象,向導告訴記者,盜洞是他春節走親戚時才發現的,都剛挖不久。
送莊鎮的莫莊村,一位放羊老漢說,他經常能看見一群人手持洛陽鏟,“這兒搗搗,那兒搗搗”。村民們說,現在一些十七八歲的年青一代,“經常鉆進挖過的盜洞練手藝,有不少靠這個自學成才。”
一位從業者稱,洛陽的當代盜墓行業,已經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產業化,甚至,盜墓的產業化是在一種半公開狀態下進行的,從盜掘到販賣的渠道基本暢通。
“這是一場浩劫!”前述的洛陽市文物官員一邊大發感慨,一邊又訴說無奈,“文物部門沒有執法權,警察都管不了的事情,我們能有什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