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水下考古專家們忙著用幾條漁船,在三門灣口海域搭建起一個海上平臺,為即將從北京趕來的國家考古隊隊員挖掘水下文化遺存、打撈海底“寶藏”做最后準備,大規模打撈挖掘工作即將展開。
三門灣口位于三門灣海域三門縣和象山縣境內的交界處。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三門縣博物館副館長的朱成彪在浬浦鎮下洋村,意外發現村民在海里打撈貝殼燒制石灰(用來粉刷房屋)時,順帶著撈上來不少“破碗”,這種碗不光潔,不好看,村民們不好拿來盛飯,也不知道這種碗有文物價值,每人拿一些回家,作為喂雞盛放糧食的器皿,或隨便扔在地上。后來,有文物販子看中了這種碗,拿新碗跟村民們換舊碗,一個新碗換一個舊碗,或幾個新的換一個舊的。村民們也樂意,就這樣被文物販子換走了上百只。有一天,朱成彪走親戚時聽說了這個事,勸說村民把存留在手中的碗交了出來,還從文物販子手中截回來部分碗,最后朱成彪從村民手中搶救回來80余件器物,目前保存在三門縣博物館的還有78件,有碗、瓶、紫砂壺、銅鑼等。
水下考古專家介紹說,“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漢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之一。寧波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它的周邊海域,有著非常豐富的考古資源。另外,三門縣博物館提供的此前在滿山島上發現的商周時期的印紋陶片和青瓷碎片,更加證實了這一論斷。